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奥巴马自传披露美式焦虑:2008年时,便发现美国难同中国公平竞争

来源:腾讯网 时间:2023-08-11 07:13:1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清源

编辑|t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应许之地”,典出西方巨著《旧约·创世纪》,本意是上帝赐予的自由而幸福的乐土。

2020年1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将自己的回忆录命名为《应许之地》,以轻佻而夸张的笔法描述着自己执政期间的见闻。

书中最具争议的内容,便是奥巴马针对中美关系所提出的“不公正”竞争。

在回忆录里,奥巴马懊悔自己没有将发展的中国扼杀在摇篮里,遗憾自己“不够强硬”。

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的实力持续衰弱,经济状况和军事开支连年走低,但他坦言,“美国从未想过放弃全球领导权”。

面对着复兴中的中国,心急如焚的奥巴马更是毫不遮掩地表示,早在2008年,美国精英阶层就发现:

在与中国的竞争过程中,公正太过奢侈。他直言:

“在与中国的竞争过程中,公正不值一提。”

那么,奥巴马口中的“不公正”竞争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何美国做出如此令人鄙夷之事呢?

畅所欲言的奥巴马,摆到台面上的“不公平”竞争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中美两国的关系,恰如同高明《琵琶记》中的这两句诗一般。

一面是以和平发展为己任的中国,另一面则是心怀猜忌、处处下绊子的美国。

我国崇尚“命运共同体”,认为“天下为公”,渴望打造和平而有爱的世界;

但疑神疑鬼的美国人惊疑不定,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应许之地》中不再遮掩,大放厥词:

“如果中国的14亿人都过上美国的生活,那么这将是世界的灾难。”

这句话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版本,但是细细翻阅奥巴马七百多页的回忆录《应许之地》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奥巴马的本意是将尽全力阻止“中国全民富裕”这样的事情发生。

即使是采取“不公平”的手段,美国也不在乎。

在美国人的眼中,中国只有维持较低的发展水平,才是一个令人放心、没有威胁的国家。

其实,奥巴马之所以能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畅所欲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观点,就是代表着美国精英阶层的态度。

他懊恼自己没有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美国精英阶层也十分不满美国政府放任中国制造业发展。

奥巴马在回忆录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想要阻止中国发展,只能采取“不公正”的竞争手段。

堂堂世界霸主,竟然是不断拉低自己的下限,把公平放在脚下摩擦。这不禁让人发问,“公平”二字,为何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禁忌词?

中美差距缩减,奥巴马走上“不公正”竞争之路

其实,奥巴马能拉下面子,甚至赤裸裸的大谈“不公平”,与中美两国日渐扭转的经济地位息息相关。

2009年,民主党奥巴马政府赢得大选。

(奥巴马上任之初,美国正深陷次贷危机的泥潭中)

但是,美国当时正经历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前景黯淡,阶级冲突、种族对立、贫富极化等社会问题也日渐严重。

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这对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经过21世纪以来“帝国的过度扩张”,深陷伊拉克与阿富汗战场的美国军队,已经成为财政支出的巨大负担。

美国举债支撑两场战争,导致国内经济也开始出现了负增长,金融机构纷纷倒闭。

等到奥巴马上任,小布什政府任期结束后留下的巨额财政盈余,已经转变为巨额的财政赤字。

2008年,美国在全球商品出口中已经跌至第三位;

失业率在2009年达到了最高点;

2010年的民意调查发现,65%的美国人认为这个国家“处于衰退状态”。

(美国人信心持续下滑)

此后,美国联邦政府因财政预算问题被迫关门,奥巴马也被迫取消了参加东亚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晤的日程。

当时,美国虽然仍处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其实已是江河日下——美国难以支撑其庞大的内外消耗,相对实力开始出现衰退迹象。

受此影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奥巴马被迫削减政府开支、加强对抗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

相对于入不敷出的美国,我国发展则是蒸蒸日上。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我国抓住历史机遇,通过提升国内消费、扩大国内市场等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恢复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我国发展日新月异)

也正因此,中美两国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第一个拐点出现——2008年,“美国发现难以同中国进行公平竞争”的节点降临。

两年后,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直逼美国。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七年之后,“中国制造 2025”呼之欲出。

但“即使美国没有绝对衰落,其他国家和地区实力的上升,对美国而言就意味着相对衰落。”

由于中国经济增速远超美国,因此,美国政府对中美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极为担忧,认为这一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必将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

(奥巴马)

奥巴马蓦然意识到,采取“不公正”竞争,才是与中国竞争最高效的方式。

国内精英不满,奥巴马坚定“不公平”竞争战略

作为“不公平”竞争的鼻祖,奥巴马招式尽出。

即使是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不忘黑上中国一把。

在回忆录《应许之地》中,奥巴马曾回忆了自己三次访问中国的经历。

这三次访问活动,奥巴马称自己极尽可能的小心谨慎。

(奥巴马访华)

2009年,也正是奥巴马就职总统当年,他乘坐专机抵达北京,称“自己的团队极有可能正在遭受监听”。

为了防止被监听导致军情泄露,奥巴马说自己还在酒店里专门打造了一个“隔断间”,专门隔绝外部声音。

同时,奥巴马称为了避免被中国“藏在房间里”的摄像机偷拍,不少团队成员都是摸黑换衣服,回到酒店里24小时不开灯。

殊不知,这只是他们的臆测罢了。

笔锋之间,奥巴马好像在写一部谍战大片的剧本,并将中国扣上了“反派”的帽子。

(访华中的奥巴马)

看过奥巴马的描述之后,环球网一位吕姓记者笑着说道:

“我们大家可以认为这是为了书更好卖,内容不妨当作笑话看。”

这位风趣幽默的记者还举了自己警察朋友的一个例子,也就是嫌犯在描述事情的时候越生动形象,越漏洞百出。

奥巴马所提到的相关细节无从考证,更像是他们把自己对中国做的事情映射在中国身上——“我们监听中国,那么中国一定会监听我们美国”。

如同访华过程中的谨慎,起初,奥巴马的“不公正”竞争手段还很隐蔽。

但是在自己的第二任期内,奥巴马发现自己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中美综合实力差距仍在加速缩小。

这一事实引起了美国政策精英的焦虑,随后引起了美国内部持续的对华政策辩论——这场辩论,决定了奥巴马执政后期,及其继任者特朗普和拜登的对华强硬政策。

(标志性的美国精英阶层)

这场辩论的核心议题是: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起,美国对华政策是否失败了?

在奥巴马的推动下,美国精英阶层普遍产生了这样的观点:中国是美国的挑战者,必须遏制中国。

阿什利·特利斯认为,中美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应在亚太建立美国主导的经济倡议,并将中国排除在外。

奥巴马在自传中臆测道,中国试图主宰亚洲,中美两国注定要彼此竞争。

打压中国,并不顾一切地采取不公正手段——这在全美精英阶层中形成了共识。

美国前驻华外交官Robert Daly则认为:

“即使中国做出改变,完全照搬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我们仍要限制中国的发展。哪怕中国重新陷入贫困,也在所不惜。”

(英国《金融时报》)

英国《金融时报》不无惊讶地表示:

“最令人吃惊的事,就是美国国内对付中国共识的形成。它不仅超越了白宫和国会的分歧,也跨越了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歧见。”

美国精英阶层决定对中国出手,开始了精心酝酿、编排而诞生的地区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

只是,奥巴马为何选择剑指亚太地区呢?

这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自身的经济实力受到重创,而亚洲地区的经济却拥有良好的表现。

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地区主导大国与区域内国家形成了良好的实践,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美国作为霸权国不能接受失去地区主导性的结果。

(希拉里)

2010年7月,希拉里在出席河内的东盟地区论坛时指出:

“与所有国家一样,美国支持所有声索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各种领土争端”。

这一言论发出了美国高调推行军事“重返亚太”的信号,此后美国持续出台了一系列军事上的战略、部署与合作,威胁着我国的领土安全。

有奥巴马作“榜样”,后继者特朗普和拜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接连掀起贸易战和各类制裁措施,矛头直指中国。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美国人的“不正当”竞争战略到底收效如何呢?

“不公平”竞争成效如何?

作为奥巴马的继任者,特朗普就任后的日子并不好过。

当时,美国对外战略面临着“集中对外资源打压中国崛起”与“处理与俄罗斯、伊朗等国关系”的矛盾。

(特朗普)

既然财政有限,那该怎么办呢?

特朗普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上台之后,他决定将“不公正”竞争战略进行到底。

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之所以能够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获得成功,获益于美国党派的分裂。

不少蓝领阶层认为,他们是全球化的受害者,认为全球化造成了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和制造业的持续外流。

他们武断地认为:中国,就是自己失业的始作俑者。

基于此,特朗普政府以“美国再次强大”、“美国优先”为口号,采取了一系列“不公正”的手段,扭转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倒逼美国制造业回流。

(特朗普挑起贸易战)

在特朗普打响“贸易战”之后,不少外资企业被迫撤离中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随后,特朗普还将“亚太再平衡”概念进一步拓展为“印太战略”,视印太地区为未来中美博弈的焦点所在。

美国致力于传达这样的观点:

中国军力的快速发展——国防预算持续上升、国产航母成功下水、国产隐形战斗机列装部队等,直接导致美国及其盟友在亚太地区的安全系数下降。

2017年11月8日,特朗普访华,公开表示“对于中美之间形成的巨大贸易逆差,责任并不在中国”,相反他表示在经贸方面“给予了中国很大程度上的信任”。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特朗普政府随后便选择了最极端的筑高关税壁垒的方式来削减与最大经贸伙伴——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

除了在贸易领域对我国动手脚,特朗普政府还以技术战为阵地,全面应用行政、司法和外交等手段,对中国的华为、Tiktok、中兴等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打压和制裁。

特朗普如此卖力地打压中国,收效如何呢?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一方面,我国科技产出量质齐升,中国科学论文成果丰硕。

国外三大检索工具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

另一方面,我国在热点前沿技术领域成果显著,经济逐步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取得了丰硕成就,在不少领域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通信领域,中国经历了1G的空白、2G落后、3G追赶、4G同步,5G领先的阶段。

到2022年12月,中国公司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的份额位居全球首位。

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移动支付最方便的国家,出门仅需要带一部手机;

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等企业也走在前列。

(迅速发展的航天事业)

在航天方面,中国加速追赶,并在2020年建成空间站。

美国各种歪门邪道的手段都对中国用上了,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激发出我国人民更强大的力量。

或许,衰落已成为美国不可扭转的颓势,只是美国人仍未认清这个现实。

结语

在《应许之地》中,奥巴马其实始终是以一个“上位者”的身份在说教。

他看到了美国正在衰落的现实,但并不承认衰落是美国咎由自取的,而是把“锅”甩给中国。

对于这本笔触极为夸张的回忆里,不妨换种方式来理解它。

就如同卸任总统一直后喜欢著书立说的布什、里根一样,奥巴马想要靠着自己“非裔总统”的光环,狠狠地靠着回忆录刷一波政治好感度。

营销声望,恐怕才是奥巴马的真实目的。

至于“不公正”竞争手段,时间自会见证一切,何谓正义,何谓虚伪,都将无处遁形。

凡是不能打倒中国的,必将使中国更为强大。

参考资料: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2010年基年和购买力平价(PPP)以美元不变价格来衡量[EB/OL].

国家统计局.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EB/OL].

国家统计局.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EB/OL].

新华社.新书《应许之地》节选:奥巴马披露白宫高墙内的压力[EB/OL].

奥巴马访华暨亚洲之行滚动全部新闻[EB/OL].

新华时评:“去风险”背后是美国霸权焦虑[EB/OL].

中国议民生,美国忙党争,两国开会大不同[EB/OL].

中美百年对比图刷屏,但可惜那些老人不是美方代表[EB/OL].

特朗普给美国前总统卡特打电话:很担心中国将超越美国[EB/OL].

美FBI局长:中国正想方设法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EB/OL].

上一篇: 中国飞鹤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期实现营收95.8至98.7亿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