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互动体验、南京博物院“考古熊”……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展示插上了翅膀。6月18日,记者来到正在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网络出版馆”,看到现场设置多个体验项目,为传统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记者看到,一些小朋友正在《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项目互动体验区,玩得不亦乐乎。该体验项目需要观众脚踩地面相应区域,使得落下的编钟图标触碰到屏幕上的数字,从而奏出编钟的音符,完成属于自己的编钟乐章。
(资料图片)
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高清影像数据库也亮相展览。观众可点击屏幕,查看古籍原文及对应文字,近距离感受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据了解,该数据库收录了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四册、七十五卷的内容,共涉及 14个韵部、17个韵字、1800部书。主页设置初见、流光等6个板块,数据库应用Web 3D技术,OpenGL着色语言,做到光影效果还原、模型空间转换,流散轨迹重现,让用户获得更加沉浸的互动体验。
展览一角,一只身穿考古服、头戴帽子的“考古熊”亮相“数智文博主题展区”,引来观众驻足。据悉,这是以南京博物院的馆藏资源鎏金熊形席镇创意来源创作的“罴罴熊”。现场同时展出了结合南京博物院十二生肖系列文物展品年鉴中的文物元素,设计的南博十二生肖系列潮玩类文创产品。
南京博物院“考古熊”。受访者供图
“比如,牛的元素来自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错银铜牛灯’,猪的造型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猪型陶罐’”,江苏大遗址研究院董事长杨筠向记者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文创产品还结合了‘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南通木雕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工艺,让大众在与文博IP互动的过程中了解文物知识。”
“在我看来,文物活化利用的难点还是展现形式和传统渠道,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比如通过纪录片、文物的3D建模等,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文物的活化利用并不是某一家单位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各个渠道共同努力。”杨筠表示。
第29届BIBF数智文博主题展区发起人、(中国出版集团)北京中新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栗淑萍向记者表示,“过去的文创大都是文物的简单复制,比如做成一幅画,这次我们希望,文创既来自于文物,也能拥有新颖的、更容易为社会公众接受的形象。”
第29届BIBF数智文博主题展区发起人、(中国出版集团)北京中新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栗淑萍(右)接受记者采访。受访者供图
“虽然我们无法参与前期的考古工作,但通过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院等的合作,做好考古过程中文物的后续利用和转化工作,也能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一份力量。”栗淑萍说。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