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一则“女生误认男生是偷拍‘变态’,后又称自己认错人”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男子自证清白后,女士解释自己认错人了,男子情绪激动,暴怒吼叫。
由于此事正好发生在“地铁偷拍乌龙事件”之后,立刻引发舆论热切关注,不少人指责当事女生捕风捉影,造成误会之后又不道歉,导致矛盾激化,也有人认为男子情绪过于激动,确实会让人感到害怕慌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网上流传视频截图
随后,疑似女孩家属发声,称男生曾有多次骚扰行为,女生是因为害怕才说“认错人”,已经报警处理,希望男生不要做出过激行为。
之后,男生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他与女生共有四次交集,但算不上认识,之所以多次搭话,是因为个人比较喜欢交友,看到谁都很开心,两人已经通过沟通和解了。
但随后,又有新的现场视频片段爆出,显示该男生曾高喊不道歉就自杀,也有其他同学出来发言,称涉事男生行为有些奇怪,曾在某学院群里发布过一些极端言论。(据6月14日红星新闻)
自称涉事女生家属的微博用户在网上发声
类似的零散、单方面的信息,不断传出,让整个事件一直被架在舆论的火上持续加温,完全变成了一场网络“公审”。很多片面的、未经佐证的信息,极易在网络上演变成以讹传讹,或是被上纲上线,从而滋生出“人肉”、侮辱谩骂、“喊打喊杀”等各种偏激行为。在情绪主导的舆论场,一次摩擦或误解,都可能被扩大成失控的“集体讨伐”,这对于个体而言,很可能是难以承受的压力和冲击。
梳理整个事件,可以确定的是,发生冲突的当时,女生并没有在男生手机里发现偷拍的照片,也就是说,目前不存在切实可证的侵权行为。而女生一方所指控的“多次骚扰”,在男生的讲述中,是因为他性格如此,对陌生人比较主动,引发了误会。网上流传的视频中,两人都处于紧张激动的情绪中,所以言行失当,酿成冲突。与“地铁偷拍乌龙”事件相比,这一事件中其实并没有任何一方,做出散布谣言、贬损他人人格名誉的违法行为,不应简单地类比和迁怒。
每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不同,对于一件事的感受、想法自然也会存在极大差异,瞬间的情绪爆发,背后未必一定是难解的深仇大恨。如果说,该男生所说的,双方经过1个多小时的沟通,已经互相理解,他尊重女生的经历和想法,女生也理解他没有恶意,彼此都为彼此的冲动和失控道了歉,能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这其实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旁观者是不是应该给两个年轻人一些空间,不要再针对他们的个人信息做过度的曝光和解读,更不要发表一些“带节奏”的言论,煽风点火,火上浇油。
当然,如果女生并不认可男生的说法,也有其他被骚扰、被侵权的证据,她也可以继续通过向警方求助、向学校反映等方式,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合法权益,相信法律和规则,都会厘清是非对错,给出一个公正的结果。
接连发生类似的新闻事件,也再次给所有的网络言行敲响警钟,相较于现实生活,网络发言本就缺乏肢体、表情等必要补充,纯文字的叙述很容易造成理解差异,匿名机制更让网络言论趋于随意、尖锐、激烈,很多时候都掺杂着不实信息,想象揣测和“标签化”趋向,现实中的小冲突,在网络很可能就变成了大事件,反过来对事件各方的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任由这种风气扩散,每个人都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和风险,也会导致人际信任的崩塌,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所发通报截图
所以,不要动辄将任何事件都视为网络“审判”的对象,更不是任何事件都一定要靠在网上反复吵架和自证来解决。当一件事陷入众说纷纭,争议极大的泥潭之时,就需要有权威说法来澄清真相,止息纷争,保护当事人。
杭州师范大学此前通报称,高度重视此事,正在调查,既然表态了,不妨早点出一个结果,让事件得以圆满解决,不要再让两名学生被反复推上风口浪尖,也避免更多谣言和炒作继续“蹭热点”,挑动社会对立,消耗公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