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叹 陆 游
文/赵孙逸
儒家思想强调关注现世和忠君报国,认为人一生要有追求、有信念,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是给所有持生命虚无观点者的一盏明灯,而这盏灯曾经照亮过无数文人,他们用这样的信念对抗苦难的人世,其中受其影响最深刻的文人中也许有陆游。
他生于北宋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际,乱世之中的颠沛成为了他艰难一生的先决因素:“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鸣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国家是丧乱漂沦的,统治者是不可依靠的,百姓是食不果腹、流离失所的,家乡是饿殍如麻、横尸遍野的,就这样陆游和家人回到了浙江老家。《诗经》中这样描写乱世之中百姓的痛苦心理:“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也许是因为触目惊心的逃难回忆,也许是超乎常人的家国情怀,不同于先秦乱世百姓,陆游年少就有了十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复国理想。人们常说年少不可得之物终将困其一生,而光复中原的理想的确也从此贯彻陆游一生。
为了实现理想,他勤学苦练,最终文武双全。而他的仕途可谓崎岖至极,参加科举因成绩优异遭秦桧妒恨阻挠,后来秦桧死后他才正式踏上仕途。原本以为自己的才能终于有用武之地,却不想朝廷偏安一隅,力主北伐的陆游成了零余者而受人污蔑:“结交谏官,鼓唱是非。”皇帝听信后罢免了陆游的官职,陆游带着愤恨回到山阴老家,此后离开朝廷足有四年时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统治阶级目光短浅,是非不分,但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寄希望于来日,这便是他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四年后江山易主,宋孝宗召回陆游任夔州通判。做官两年后,陆游入王炎军幕,期间写下了《平戎策》,主张驱除金人,恢复中原。可惜皇帝驳回了他的上书,之后陆游也离开了军队,也许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离梦想最近的时候。后来他又遭受了一系列弹劾、罢免、排挤、驱逐,又一次回到山阴老家的他写下我们都十分熟悉的《书愤》,他追忆这段经历时仍旧壮心不已:“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也许《书愤》感动了宋孝宗,皇帝召回了辞官六年之久的陆游,在赴任途中他写道“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在这个令人苦闷、世事炎凉的时代,他早已对朝廷没有信心了。果然,他又是那个懒散朝廷的零余者,主和派称他“不拘礼法,宴饮颓放。”这一次他带着满满的失望回到老家,“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愁苦悲恨,相续不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大,他对此感到绝望,他空流热泪。却始终没有放弃过复兴大业:“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
个人的仕途重要吗?重要,这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这是一个人的荣誉证书,好像更是一个人晚年安乐甚至死得瞑目的条件。陆游77岁时第五次奉召入京,这一次他完成了史书《两朝实录》等史书的编撰,辗转五次宦海沉浮,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但他依然最牵挂国家:“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都知道,王师没有北定中原,与万千胡尘里的遗民一样,陆游至死没有等来国家复兴那一天。他是带着遗恨与世长辞的。
若说人活一生是为了几个瞬间,我是同意的,陆游的瞬间,存在于数次看到收复故土机会的时刻;若说人生是旷野,而不是经历完这个时刻有所成就后又匆匆赶到下个节点,我也一样同意,陆游经历大起大落,自始至终他的理想旷野没有变过,而他的理想旷野不是官场,是国家。
自古以来,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都在强调家国情怀,文人们最鄙视的是类似贾宝玉“于国于家无望”的人。无论怎样叙解人生轨迹,对每一个人来说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结局,而陆游活到了八十五岁,家国精神贯穿始终。
我们的团队
主办:渭水编辑部
协办:中华社区作家联盟
总编:辛建斌
主编:钟灵
副主编:孟晓娟薛璐
编委:李敬全贺小梅筱雅
叱干留莫非宝马吕建平
刘正义 宇雨 刘维刚
法律顾问:李潇 王维